Menu Close
  1. Home
  2. >
  3. 關於中大通
  4. >
  5. 發展歷程
中大通的發展歷程

2020 年7月中 – 更改中大通 Mifare ID 的印刷位置

自2020年7月中起,Mifare ID 將會印刷於中大通背面。而發卡號碼亦不會再印在中大通上。

當學生忘記攜帶或遺失手提電話時,Mifare ID 可以在雙重認證時,作為權杖來生成繞過碼 (詳情可點擊這裡)。由於學生有機會需要提供學生證影印本用作身份證明,將Mifare ID 印刷於中大通背面可以避免Mifare ID洩露給第三方。

備註: 
Mifare ID – 中大通上Mifare芯片的序列號。
發卡號碼 – 新卡的發卡號碼是01。如果學生/職員遺失了中大通,申請一張新卡時,發卡號碼就會是02。

culink_s

2019 中大通只有非接觸式芯片

自2009年開始,每張中大通均有兩片芯片(接觸式和非接觸式芯片)。由於接觸式芯片停用,由2019年起,中大通只有非接觸式芯片。詳情可點擊這裡

culink_s

2017年2月 – 使用新的非接觸式芯片 Mifare Plus

自2009年起,中大通採用了非接觸式(拍卡式) 芯片,並應用於校園各處。隨著科技的更新,更安全的新一代非接觸式(拍卡式) 芯片已漸漸流通市面。大學亦跟隨步伐,引進更新的技術,以確保大學資料保密。自2017年2月,中大通發證中心已開始發行新式的中大通。

2015年5月 – 中大通發證中心遷至新位址

中大通發證中心已於2015年5月遷至現址 – 伍何曼原樓八樓804室。

2010年7月 – 配合中大學生信息系統(CUSIS)的轉變

配合中大學生信息系統(CUSIS)2010年7月1日起實施的10位數字學號 (該學號不再作書院識別),新簽發的學生中大通卡面上將附有新的個人資料,包括學生所屬的書院(本科生)或 “Graduate School”字樣(研究生),修讀科目及有效期(如適用)。

2009年2月 – 中大通的新時代 : 雙芯片 (接觸及非接觸式)校園智能身份證

中大通升級版

於2009年,中大通升級並發展成一張同時嵌有接觸和非接觸式芯片 – 兼具插卡式及拍卡式功能的校園智能身份證。首張中大通的升級版於2009年2月16日簽發。舊有的接觸式中大通於每次使用時都需要把卡插進智能卡讀卡器內,而中大通的升級版加進了非接觸式介面。於任何有非接觸式智能卡讀卡器的地方,中大人只需把卡往讀卡器輕輕一拍,即可認證。毋庸置疑,在門禁系統,點名系統等需要快速認證的應用上,開發非接觸式應用系統是理想的解決方案。

舊版中大通上的防篡改標籤

當時所有新發行的中大通都是雙芯片的升級版本。同時,中大通發證中心也為舊有用戶進行中大通升級計劃。在對環境負責的前提下,該升級計劃是在現有的接觸式中大通上,加上一個綠色的防篡改標籤(內含非接觸式芯片),令它同樣擁有拍卡式的功能。

2008年9月 – 中大通發證中心遷至新位址

碧秋樓一樓重新裝修後,中大通發證中心亦隨之遷至現址 – 碧秋樓112室。

2002年7月 – 中大通設計更新

隨著 MODEX 淡出香港市場,中大通亦移除了其原有的個人理財功能。經過重新設計,中大通成為中大人獨有的校園智能身份證。

1999年10月 – 中大通 — 首張校園智能身份證面世



首張中大通於1999年10月正式面世,取代了沿用超過30年的紙製學生證及職員證。在中大通內使用的MULTOS 是保安功能強大,與香港智能身份證相同的技術。自此,智能卡在應用上衍生出無限可能性。

香港中文大學資訊科技服務處在中大通裡開發了數個應用系統,當中包括:

  • 公匙基建系統:存有數位証書,使用於身份認證,電子郵件加密及數位簽署。
  • 中文大學學生/ 教職員個人資料庫:存有學生和教職員的個人資料。
  • 電子錢包:存有電子代幣,處理於校園內不同類型的小額付款。

當時位於碧秋樓G5的中大通發證中心於同年10月28日開幕,致力為學生與教職員處理一切有關中大通的事務。

 

Opening hours


    Mon - Thu:     08:45 - 17:30

    Fri:      08:45 - 17:45

    24 Dec, 31 Dec, 28 Jan, Sat, Sun and Public Holidays: Closed

This will close in 0 seconds